「本文来源:我们的太空」
年11月27日00时4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功将“中星1D”卫星发射升空。什么?前面几天不是才发射了一次嘛,这么快又发射啦?“高密度发射”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可对于中心的两名同志——人送外号“骏马”和“大拿”,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这次发射虽然是西昌航天人助力中国航天由大向强征程中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对“骏马”和“大拿”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奉献的航天事业划上圆满句号的送别星和收官战。他们为航天事业奋斗了十几个年头,助力了神箭百余次腾飞,见证了嫦娥北斗闪耀太空。这一次现场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腾飞的壮景和轰鸣仿佛把他们的思绪拉回到了筑梦航天开始的时候,他们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立志为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的故事正在上演……
回首“骏马”飞驰路,不遗“马力”助航天
年12月,一个小伙告别家乡,顶着寒风满腔热血来到西昌,加入了西昌航天人的队伍。经过一段时间刻苦培训,凭借出色表现成为西昌指挥控制中心的技术骨干。
小伙名叫宋东骏,个不高,看起来却很结实,只因他飘逸的签名,大家都叫他马哥;后来,由于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加之名字里的“骏”字,慢慢的他就成为了周围同事心中“骏马”。
▲宋东骏细致整理工具
为了证明自己是真正的“骏马”,宋东骏充分发挥电工知识基础扎实的特长,在勤保系统配电岗位上敢啃硬骨头,勇于破难题,经过一次次的岗位磨砺和发射实战检验,最终成为了设备操作精通熟练、岗位知识烂熟于心、维修工作样样拿手的理论和操作能手,得到了周围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肯定。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满停滞不前,依然保持雷厉风行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他坚持结合任务实际对作业指导书、应急预案等岗位文书进行多次反复修改,只为保证故障覆盖全面、应急措施充分。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对各机房配电箱、配电线路进行定期测试检查,及时开展水电、营房营具检查维修,有问题绝不留到明天。
▲宋东骏检查设备状态
后来,他成了岗位的老同志,担任配电组的组长。这也锻炼他成为了技术和管理两手都硬的全能“骏马”。在管理上,他制作了岗位目视化操作流程图,使新上岗人员能够尽快熟悉岗位操作;同时,他积极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对新上岗人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了一批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岗位操作手,出色地完成了岗位担负的各项工作,接力保障了60余次任务圆满成功。
▲宋东骏帮带新同志
时光飞逝,回首这12年的坎坷道路,“骏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遗“马力”的飞驰,干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他以青春之名奉献,始终如一助力航天事业稳步向前!
艰难困苦浑不怕,“大拿”铁心向航天
每到执行发射任务时,在西昌指挥控制中心的油机机房总有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带着眼镜的“壮汉”正守着发电油机忙的不可开交,机房嘈杂的噪声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一系列操作忙而不乱、娴熟有序。他就是油机负责人江晖,只因他戴着眼镜身材魁梧,专业技术又扎实过硬,所以人送外号技术“大拿”。说起技术“大拿”,一般都得是多少年的老技术才称得上,可江晖用了仅仅5年时间就让“大拿”这个称号名副其实。
▲江晖任务中操作油机
将时间拨回到年,年轻的江晖带着青年的蓬勃朝气和拼劲闯劲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了一名骄傲的西昌航天人。今后两年,正是凭借着身上的那股劲和踏实肯干的性格,为他挣来了外出学习培训汽车驾驶和维修的机会。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技术“大拿”打下了基础。到了年,因为岗位调动,他成为了一名汽车司机兼维修工。岗位变苦了,他也因为吃苦变强了,在这个岗位上,他才真正开始展露才华、收获荣誉。他不仅自学考取了汽车修理中级证书,还积极参加单位各类比赛,荣获各类奖项......也正是因为在平时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在比赛中优异表现,使他成为单位人尽皆知、人人佩服的岗位能手。这一系列荣誉是对他才华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坚持不懈提升自我的褒奖。
▲江晖日常记录数据
时间到了年,单位人手短缺,部分艰苦岗位面临无人去的问题,江晖凭借维修汽车时对柴油发动机的深入研究,主动请缨去了最苦最累的油机岗位。纵使岗位一变再变,不变的是他不断学习的心和不懈钻研的劲。在油机岗位上,他从零开始钻研配电知识,先后考取了电焊工初级证书、电工维修初级证书、电工高级证书、电工技师证书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并在配电技能比赛上荣获个人三等奖,他用一张张证书、一个个荣誉证明了他从小白到专业的蜕变,在保障7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过程中精进技术,最终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
这位技术“大拿”16年来初心不改、始终如一,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什么叫铁心向航天!
辞别归家心何在,无悔青春献航天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再精彩的故事也终有结尾。如今,因为个人家庭原因,他们即将离开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航天事业,即将告别这个坚守了十几年的第二故乡,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舍和难过涌上心头,可当他们看到为发射任务依然只争朝夕的同事和始终平稳运行的设备,他们又释然的笑了,这是放心的笑,更是希望的笑。
▲“骏马”和“大拿”告别前相视一笑
门前若无南北路,此生可免别离情。当问起他们离别的感受时,他们不是沉默不语,而是慷慨陈词:人可走、心常在,生命里有了航天人的历史,一辈子都感到光荣,青春献航天,心终无悔。当问起他们回去的打算时,他们相视一笑不谋而合:带着西昌航天人的骄傲与荣耀,沐浴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阳光,为生活奋斗,与家人同行,向明天前进,平凡简单,足矣!
来源:我们的太空作者:张蒙、杜世林、周函印、李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