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凉山日报

年11月,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和美姑等8个县退出贫困序列,至此,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吹响了凉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

在此基础上,凉山接续发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鼓作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批批优秀人才扎根一线,一批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起来,一座座美丽村庄建设起来……如今,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凉山大地上徐徐展开。

金沙江东岸,会理市黎溪镇现代农业芒果产业园区连片芒果基地内,鱼鲊蜜芒,甜蜜四方;安宁河畔,西昌市现代花卉产业园区的红掌火鹤,火红热烈;群山之中,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马铃薯生长得郁郁葱葱……在凉山17县(市),各地的产业园区如同雨后春笋,接连涌现,凉山大地上早已掀起发展热潮。

□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霞图/本报资料

巩固脱贫成效 筑牢发展之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今,凉山的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完结,“三农”领域最突出短板正在加快补齐,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村造血功能显著增强,同时,曾经的脱贫攻坚系列支持政策将全面转向支持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力支撑。

年7月,凉山州正式印发《凉山州乡村振兴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绘就凉山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

近年来,凉山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落实到位,凉山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进一步筑牢防返贫的“堤坝”,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准备工作。

——年,凉山纳入低保兜底脱贫人口24.2万,98.6万脱贫人口医保费、33.4万困难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实现财政全额代缴。

——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2.1万名半劳动力、弱劳动力收入问题。常态化抓好劳务输出培训、组织、动员、服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元。

——义务教育成果巩固方面,为71.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近6亿元。

——安全饮水、住房方面,年,凉山开展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同时,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强化已建农村饮水工程管护,脱贫人口安全饮水保障率达%。

凉山的农业、农村、农民,蓄势待发。

年12月,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凉山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省委对凉山的发展定位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川西南地区中心支点、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地,着力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新典范、改革开放与治理体系新标杆,加快绿色崛起,推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篇章,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凉山力量。

天时地利人和,站在新起点,凉山的各个乡村奋勇争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势必让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千家万户,让群众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实力乡村

7月初,走进西昌市安宁镇凤凰村的葡萄产业园内,一串串颗粒饱满、沉甸欲坠的葡萄挂满枝头,长势喜人。这是西昌市“凤凰葡园”的一角。

据了解,“凤凰葡园”系国家3A级景区,是“西昌乡村十八景”之一,已成功举办14届葡萄节。目前,当地已发展起了集体验种植、采摘、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每年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数十万人,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仅仅是种植葡萄的收入,平均每亩每年能给村民带来3万至4万元的收入。”西昌市安宁镇凤凰村村党委副书记邢基祥介绍说。

如今,西昌的葡萄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已成为西昌的一张靓丽名片。年,西昌市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余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达25亿元。无数村民因为种植葡萄收入获得明显提升,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

在西昌葡萄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盐源苹果、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等特色果蔬销往全国各地,乌金猪、岩鹰鸡、黑山羊等原生态畜禽产品享誉全国……各县市纷纷走出了绿色科学发展之路,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品牌效益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截至年底,全州成功创建省、州、县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个,建成州级及以上园区85个(含7个省级星级园区)、县级园区80个。其中,省级培育园区10个,会理石榴、宁南蚕桑分获省级五星园区认定,盐源苹果、昭觉涪昭肉牛+蔬菜园区获省级四星级园区认定,金阳青花椒、雷波脐橙、会东粮烟获省级三星级认定。

“近年来,凉山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争取更上一层楼,争取到年,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85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州农业农村局农业园区科科长杨松涛说。

“引进+培育”人才

打造活力乡村

年10月底,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会理市举行。会理市各乡镇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脱贫农户、搬迁户等近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学习。

培训针对各乡镇产业发展的不同,在内容设置上也更具针对性,包含茭白、石榴等的种植,猪、牛、羊、鸡等畜禽的养殖技术等。形式也灵活多样,理论学习、现场参观和田间实操交错进行,专家还能现场答疑。

与此同时,在凉山州农业学校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落下帷幕,前去参加培训的学员带着电商营销知识、种养殖知识回到了各自的乡村,将新理念、新知识融入到生产生活中,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全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育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等,为凉山现代化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在持续培育本土人才的同时,凉山也积极开展优秀人才回引工作。早在脱贫攻坚时期,凉山便实施了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

年,在北京奔波了13年之久的阿候热曲放弃了每个月上万元的高薪工作,选择了回到家乡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摆脱贫困。

年,呷古村村民住进了新房、穿上了新衣,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落实。在阿候热曲的带领下,呷古村走上了彝绣发展路,还建立了普雄镇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平方米的“彩彝坊”,村民的收入获得了极大提升。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呷古村的彝绣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已成为“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带领着村民奔向幸福新生活。

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工资待遇差、人才引不进,这是基层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扩充凉山当地的人才数量,提升当地的人才质量便是凉山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一大重点难题。

近年来,凉山州通过实施放宽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学历、职称资格、招聘权限等特殊支持政策,举办“攀西经济区专场招聘会”等大型引才活动,加大“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人才专项计划招引力度,年以来,累计为11个原“深贫县”招录招聘各类人才1.9万余名。同时,针对乡村人才量少质弱、结构不优等问题,开展乡土人才素质提能工程、“双培工程”“凉山大讲堂”“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系列工程计划,通过构建多领域、全覆盖的分层分类培训培养体系,还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村一名农技员”“一户一名技术能手”等培训,极大地充实了凉山当地的人才队伍,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的素养。

内外兼修 创建美丽乡村

漫步青石古道,古色古香的民宿、吱吱呀呀的水车、清澈甘洌的古水井映入眼帘,道路洁净、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古刹梵音。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这个曾经的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再现了往日的繁荣,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

但几年前的大石板村还只是西昌市的一个普通乡村。年,大石板社区被列为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自此,该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借助在邛海东岸的优良地理位置,大石板社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悠久的资源禀赋。年1月,大石板社区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政府补贴方式,实施提升改造项目。铺砌石板路、修建小广场、改造老旧土坯房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对古村落水、电、气、排污、排水等功能进行全面更新,曾经“衰败”的古村落重焕生机。

如今,大石板社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新民宿”的双轮驱动民宿发展之路,构建起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发展新格局。年,大石板社区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

美丽乡村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随着文明新风吹进了凉山的千家万户,新风尚新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全州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五个方面全面改变各个乡村的面貌,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打造。

年5月,凉山印发了《凉山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年)》,其中,对未来一段时期凉山“乡村面貌”建设目标进行了明确:争取到年,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村民卫生习惯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在此过程中,凉山上下联动,扎实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丽凉山·宜居乡村”建设,逐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各个乡村也瞄准目标,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朝着“美丽乡村”的目标不断奋进。

“不仅我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明显提升,我们的村庄也越变越美了,你看我们的房子多气派,还有广场可供我们休闲娱乐。”甘洛县海棠镇清水村村民王福建开心地说。

近年来,清水村积极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当地尔苏藏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村庄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尔苏故里”,每年的射箭节、还山鸡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清水村也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路。

如今,在凉山的广袤大地上,西昌大石板社区、冕宁建设村、德昌沙坝村等等,无数乡村正鼓足干劲,结合本村实际,走出了一条条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发展路。

乡村治理的美好图景,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逐渐展开,凉山的乡村,正焕发出无限活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