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西昌胜利北路。冷登亿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七十载春华秋实,见证了凉山城市建设的巨变。几代人艰苦创业,用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为凉山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有力注脚。
凉山,这个因“三线”建设而发展的年轻自治州,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回首建州70年来凉山的发展历程,凉山在*的领导下,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建设、优化生态环境、落实民生保障,加快了城乡建设发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连接着凉山城市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70年的发展,让凉山的城市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破茧蝶变”。
从零起步凉山城市建设实现大跨越
建州之初的凉山,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就像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
在这张发*的黑白照片中没有高楼大厦,也鲜见车水马龙。那时的凉山,城市基础设施可以用简陋二字形容。尽管“三线”建设让当时的西昌市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几乎凉山所有的县(市)都是城区道路狭窄、缺乏供水设施的状况,那时,全州17县(市)的供水量仅23吨/日左右,西昌市区的人口仅2.6万人,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与开放的时代强音雄浑铿锵,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征程。
凉山城市建设提速发展正始于此,加速城市建设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完善。
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全州居住面积达到了.95万平方米,与年相比增长44.2%,自来水供水能力已达万吨,增长%,城市道路总长度为.05千米,增长45.9%,其中高级路面为千米。修筑城市防洪堤86.55千米,公共绿地面积达65公顷,环卫车辆为38台,增长46%。西昌市公共汽车公司共有车辆60台,行驶线路10条,行驶里程千米。
上世纪90年代初,凉山还完成了全州17个县(市)的城市及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总规划面积为91.62平方公里,邛海——螺髻山、泸沾湖、马湖3个风景名胜区在上报审批后,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此外,西昌市旧城区改造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年建州40周年前夕,西昌市完成了城市主干道的改造工程,全长14千米,投资约万元,新建海河大桥1座,完成西昌市北山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万吨,市区程控电话开通,州广播电视台、州图书馆、凉山宾馆等十大献礼工程完成。
那时的凉山州府西昌市已经初见城市雏形。西昌市已有城市人口17万人,建成区面积为17.98平方公里,西昌市区商店、饭店、宾馆等服务设施林立。年,西昌市的城镇化率为45.53%,比全国的水平高2.53%。
年,凉山经济社会发展跻身四川“第一方阵”。转型与创新的时代呼喊清晰响亮,发展与民生的时代课题深入人心。
随后的凉山全域,17县(市)城市建设竞相发展的局面愈发凸显。
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按照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凉山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96%,比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增长了9.17个百分点。凉山州城镇常住人口为.56万人,初步形成了以西昌为中心城市、其余16个县(市)为骨干城市、个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一个地区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吸纳与辐射功能,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才能致富一方百姓,才能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提供吮之不尽的物质文化养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凉山已然成长为现代化的自治州。
快速发展中的西昌东城区。记者冷文浩摄
加速发展凉山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城市的功能已向开放创新的多维度方向发展。一座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能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凉山各县(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城市环境也更好了。
从年起,西昌市持续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1-6期湿地恢复工程,“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完成了环邛海46公里的截污管网建设、恢复湖滨带32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成了环湖37公里的自行车健身步道,湿地生态功能逐渐展现,为水鸟及其相关鱼类、昆虫、微生物的栖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天傍晚时分,在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内跑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湿地公园已成为当地群众茶余饭后休闲的最好去处。
而邛海湿地恢复工程取得的成效,为西昌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会理不但气候好,现在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好,新建的休闲场所多了,我们住的老房子周边环境也好了,无论是出来遛弯锻炼,还是日常生活都越来越方便。”说起现在的会理,正在滨河路上晨练的老人们竖起大拇指。
而走进当下的越西,以越西河分界,滨河路一侧是井然有序的城市生活节奏;另一侧则是各类工程车往来,火热的施工现场绵延数里,令人心潮澎湃。
法箓广场、文昌离宫、灯光秀广场、劝学长廊、儿童游乐区、体育运动区、人工湖、商业楼、钟鼓楼、东门楼……嶲州大道南侧,一个休闲、娱乐的嶲州大道附属基础设施工程已成型。
凉山城建规划着眼长远的未来,如今凉山,已经开启了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征程。
在“十三五”期间,凉山区域协同的格局已经显现。
其中,安宁河谷“点—轴”城镇发展格局凸显,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步伐加快,成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带动全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平台。城镇给排水、道路交通、燃气电力、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地方文化和民族传统特色得到初步展现。尤其是脱贫攻坚期间,以集中安置点建设、彝家新寨为重点的新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了向农村的有效延伸。
在年的《*府工作报告》中,“一核一谷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
在年之后的五年,凉山将加快西昌极核引领发展,推动西昌围绕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带动一谷、引领全州,打造推动凉山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同时,以建设农业硅谷为核心,把安宁河谷打造成带动攀西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建成全省第二个农业综合基地、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知名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世界级的“中国安宁河谷”。此外,按照同城化发展战略定位,推动德昌、冕宁、喜德深度融入西昌极核、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相邻地区融入同城化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形成“1+3+N”发展新格局。
步入新发展阶段,同城化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将为我州的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记者钱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