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典型滑坡介绍四川省西昌市宁南县罗家青 [复制链接]

1#

1.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概况

罗家青杠岭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宁南县幸福乡月塘村境内。该村共有居民65户,约人,大多集中居住在滑坡体前缘地势平坦处。宁南县地处于横断山区边缘,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的中段,则木河断裂从坡体前缘穿过,具有强烈的第四系活动性7。罗家青杠岭滑坡前缘为河谷,左、右两侧以冲沟为界,后缘基岩出露。如图1所示,坡体前缘平缓,后缘地势较陡,中部为一凸起的鼓丘。坡体纵长约m,面积0.55km2,海拔高程~m,主滑方向为°。坡体物质为崩坡积与残坡积块碎石土,坡体总方量约为40万m3。

2.滑坡体岩土分区

根据1:的工程地质测量,结合现场调查,将滑坡体划分为4个区域(图l2)。其中,绿色区域表示残坡积土层,分布在坡体左侧及后缘,土层较薄,约1~3m,呈*褐色,局部有基岩出露。蓝色区域表示基岩出露区,面积较小,岩性为奥陶系灰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红色区域表示崩坡积层,出露于坡体中部,成分为碎石土,灰白色,结构松散,厚度5~20m。坡体表层还堆积了许多大粒径的块石,主要成分为灰岩及胶结形成的块体,已证实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崩塌事件7。*色区域表示滑坡堆积层,分布在坡体前缘,地势平坦。堆积体表层主要为夹角砾的粉质粘土,*褐色,结构松散,厚度5~10m。堆积体下部主要为碎石土,碎石含量60%左右,碎石岩性主要为灰岩、砂岩。通过钻孔揭露,整个堆积区土层的厚度可达30m左右。

3.坡体变形特性

现场调查发现,坡体后缘发育大量地面裂缝。其中后缘左侧有三条近平行的大裂缝(图2红色线条所示)。三条裂缝台阶式的分布于坡体后缘,裂缝长度均大于20m,裂缝走向约°,与滑坡主滑方向近垂直。裂缝两侧错位高差约5~20cm,局部地区裂缝错位可达40cm,裂缝周边的树木有不同程度的歪斜。滑坡后缘右侧也有一条规模较大的地面裂缝(图3,裂缝走向°,裂缝两侧错位高差约20cm。

此外,滑坡后缘坡度较陡处局部有变形、垮塌现象(图4),垮塌方量较小。垮塌处植被覆盖率较低,表层岩土体松散,以碎石土为主,在降雨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容易下滑。有一处部位,由于土体滑动形成了很明显的圈椅状地貌,但规模不大,现今已经稳定。

4.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从罗家青杠岭滑坡周边地形地貌上看,边坡所处区域位置地形坡度较大,前缘临空面较好,边坡两侧冲沟较深,确定了滑坡侧边界。后缘裂缝发育,滑坡前缘较为平缓,在地形地貌上具备了滑坡的必要条件。虽然目前边坡尚处于整体稳定阶段,但后缘和两侧的滑体边界已经形成。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宁南县降雨量较丰富,在连续降雨情况下,雨水沿裂缝入渗土体,可能在土颗粒间形成贯通面或者潜在软弱面,同时滑体自重会急剧增大,导致下滑力增大,容易发生土体的滑动。而滑坡体上的岩层倾向为~40°,坡向为°,斜坡结构为横向坡,且发育的灰岩强度较高,发生基岩滑坡的可能性较小,所以确定滑坡为土质推移式滑坡。现场调查认为,罗家青杠岭滑坡为残坡积层滑坡,其破坏机制为蠕滑拉裂,破坏方式为推移式。目前对于残积物来说处于后缘拉裂隙出现和扩展阶段,下一步将继续在蠕滑作用下形成滑移面。在降雨或地震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滑坡。

据访问村民,该地在坡体前缘建房时曾挖出过瓦罐、人骨及大粒径的块石,且该边坡前缘与周边坡体相比,明显较缓而且向河谷突出。所以推测该区历史上曾发生滑坡。滑坡发生后,

由于土体下滑,在坡体中上部形成一大陡坎,在坡体前缘形成滑坡堆积区。陡坎处基岩出露较多,经过后期风化作用,岩体裂隙扩展,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块后很容易滚落。经过长期的崩落,坡体中部形成了崩坡积区,在崩坡积体的地势相对平坦区堆积了大量的大粒径块石。

判断这些块石是由崩塌形成而不是滑坡残留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滑坡体上的岩层倾向为~40°,坡向为°,斜坡结构为横向坡,且发育的灰岩强度较高,发生基岩滑坡的可能性较小。其次,根据钻孔、探槽揭露的岩土体特征及现场调查,坡体中上部在地表以下没有发现大粒径块石,仅在滑坡堆积区,有两户人家建房时挖出过大块石。最后,坡体上的大部分块石风化程度很弱,表面比较新鲜,与堆积区挖出的巨石差别很大,所以其形成时代跟滑坡形成时代不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