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赛飞天中国马斯克们抢跑商业航天 [复制链接]

1#

采写

崔玉贤

编辑

章剑锋、萧阳

出品

网易科技《后厂村7号》栏目

正当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为部署“太空互联网”,着手实施向地球近地轨道发射颗星链卫星计划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向高度封闭的航天领域破冰前行,迄今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从年起,一批优秀人才走出航天系统,投身民营航天,近50家商业航天创业公司陆续集结,至少70个投资机构持资入场。创业者和资本方汇流到这个尚属初级的赛道,试图追逐一轮可能到来的大风口。

SpaceX一枝独秀,让中国民营航天创业者看着眼热。数据显示,SpaceX在年成立时估值仅为万美元,年估值高达亿美元,早期的投资人获得近倍回报。

年10月27日,西昌航天城,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伫立在发射塔,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观众和媒体翘首守望,但“朱雀一号”发射后入轨失利。

今年3月,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的首枚OS-M系列运载火箭于酒泉发射中心发射,火箭在发射后失去控制,发射任务失败。

进入6月,另一家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首枚入轨火箭双曲线一号遥一正在筹备发射。这是中国民营运载火箭第三次尝试入轨发射。

“我希望它能发射成功啊!”不论是早期投资人,还是上下游合作企业,甚至是星际荣耀的竞争对手,都希望这次发射能入轨成功。尽管SpaceX也是经过了多次失败后才成功,但业内人士对《后厂村7号》说,对于中国民营火箭,需要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来提振投资人和业界的信心。

对于陆续入场的创业者而言,机遇和风险常在,商业航天的竞赛,才刚开始。

走啊,去市场闯闯

年,在*工院所工作了超过15年的梁建*选择跳出来,与同是*工院所出来的三位好友共同创办了运载火箭企业“星途探索”。此时,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已成立两三年。

年初,在航天五院干了18年的何善宝,和小伙伴孙鹏飞一起,离开稳定的工作,创办了商业卫星运营公司正弦空间,开始了不断见投资人的融资历程。

《后厂村7号》记者采访了解到,商业航天有两股核心的力量,一股来自于航天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股来自于航天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前者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东南部的亦庄(运载火箭研究院附近),后者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北边的北清路沿线(空间技术研究院附近)。

年,国家开始推进*民融合改革,民用航天是重点向民资开放的建设领域。一批体制人,怀着憧憬,带着自身原有的技术经验优势,从“围城”中走出来,进行商业试水和摸索。

“对于国家来讲,那些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从体制内释放出来,提高了效率,并且引入民营商业航天竞争,未来能降低*府的采购成本。”何善宝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

他的伙伴孙鹏飞补充道:受固定流程的限制,研制效率低,同样的技术基础,商业航天三年能办到的事情,体制内可能需要用上五年甚至十年时间。

“这也会倒逼体制内的改革!”重仓商业航天的投资机构元航资本的合伙人王新河教授说。他曾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如今转型投资人,重点投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项目。

一直以来,航天产业涉及了国家战略安全,与*事密切相关,而且技术难度比较大,是高度封闭的领域。科研院所培养的航天科技人才大多进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两大集团。

*民融合*策推行后,原有的航天人才开始流动。

待遇低,是他们愿意从舒服和稳定的体制内离开的原因之一。

比如去年(年)炒的沸沸扬扬的“张小平事件”,据当时相关媒体的报道称,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在年薪20万左右,跳槽到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年薪超“百万”。

看到“张小平事件”的报道,某航天体制内一名员工的家属小花(化名)也颇受触动。她希望自己的老公也尝试跳出体制,改善收入。

小花向《后厂村7号》记者透露,其爱人在航天院所已经做到了副主任研究员的职位(中偏上级别),可一年基本工资,加上年中奖、年终奖、补贴、项目支撑等,拿到手有28-30万。这对于已有两个小孩,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他们来说,这些收入有点拮据。

“现在技术博士生进航天院,每个月工资元,税后元。此前博士生还会给解决户口,现在没有了,而且要先签劳务合同,然后所编制,最后才是事业编制,时间周期可能要拉长十几年。”小花认为,为事业编还要“耗”上那么长时间,不值得。

商业航天网上公开的招聘信息显示,软件工程师的薪资在20K-25K之间,发动机总装设计25K以上,电推进推力器设计25K以上,工作地点还是西安这样的西北部二线城市。数据显示,年西安的平均薪酬为元,元以上算是偏上等收入了。

除了薪酬之外,能实现更大的梦想,是另外一个他们考虑的因素。

孙鹏飞是年生人,原来在航天系统内专门负责卫星设计工作。他说从周围年长老同事身上,一眼就能看到自己人生的前景,“我骨子里是爱折腾的一个人”。走出体制围城,进入市场赛道的孙鹏飞说,迈出这一步,有一个很大的心理上的坎儿要过。因为在体制内工作,原本方向是确定的,“未来几年的任务,基本上都知道,可能一个型号干五年、十年。”而走出来后,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性。

据透露,如果足够的努力,体制内做到副总师级别的,基本上都到40-50岁了。副总师甚至总设计师级别才能达到五十万的年薪。

张小平事件发生后,一度,体制内人才向外输出的情况成为行业的“违禁词”、“敏感词”,民营航天企业不再敢提“挖角”一词。

但圈内人告诉《后厂村7号》,这件事情上达高层后,高层的态度很明确:既然还在国内,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没必要干涉。

这个指示精神得以贯彻下来,这样一来体制内的人再出来创业,就少了些障碍。相关商业航天公司创业者向《后厂村7号》指出,“如果体制内的核心技术人员不出来创业,很难实现*民融合。”

“与其说是人才外流,不如说是人才外溢。”在谈到该问题时,某运载火箭CEO认为:“从目前来看还属于正常的人才外溢,传统航天体制内人才梯队的培养还是非常成熟的,即使现在有很多人去了商业火箭和卫星的公司,但对原有的航天体制内的研发体系触动不大。”

他表示,虽然早期可能确实存在高薪挖人的情况,但就跟所谓的虹吸效应一样,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达到平衡,也不排除将来有商业航天体系里培养出来的人才倒流回去。

对于民营航天企业来说,在商海扬帆的同时,由于还处于发展起步初期,仍不能脱离与体制内的共生关系,包括未来在业务上的合作,比如商业火箭公司需要体制内上下游链条的支持。

在投资方眼里,商业航天公司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是其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指标。在商业火箭、商业卫星以及卫星应用等都投资过数家创业公司的元航资本,就特别看重所投企业创始人在航天系统中的经验积淀。

“对于高科技的创业公司,我们特别注重技术的来源和路径是否合理,是否合乎科研的基本规律和逻辑。科技发展到今天,高度专业化已是基本的特征。因此,创始团队专业化程度高低是创业企业是否能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判断技术来源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对一项可认为是属于高科技的技术来说,其技术拥有者的团队基本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成员受过良好的培养和训练,二是他们在其相关的技术领域有过5—10年持续实践。”王新河教授评论道。

据了解,他们所投资的一些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团队中不乏来自体制内的具有10—20年以上航天从业经历的技术骨干。

元航资本另一位创始人张志勇说,“为什么马斯克、SpaceX那么成功?因为马斯克就是一个非常懂技术的项目经理,老板懂技术,就能力排众议、快速决断,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懂得将技术和市场如何更好的结合,有丰富的商业运营经验去满足需求,也能顶住压力。”

这个市场有大饼,不是画饼

但走出来,并不是坦途。

“以前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好,创业后发现不仅面临着技术、人员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商业化、融钱。”虽然已经拿到了数千万元的融资,但对梁建*来说,融资仍是件困难的事情。“这个产业毕竟属于新兴产业,很多人都看不懂,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

零壹空间CEO舒畅在谈起早期融资的经历时,也坦言自己碰了很多钉子:因为“怎么办一家火箭公司”的教育成本很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在当下得到验证,所以他只能选择懂这个领域、并且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的投资人。

业内人士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商业航天是个比较特殊的领域:高技术门槛、高投入,回报周期长,“4-5年培育期,才能够真正的产生规模化的收益出来。”

“这可能是个大坑呢,我们小规模的基金可玩不起”。一家早期投资机构的创始合伙人乔平(化名)对《后厂村7号》说。商业航天早期的投入成本高,只有两个人的早期团队,产品还处于DEMO阶段,估值都喊到1亿元,太贵。

华创资本早在年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